在线咨询
电话:18900521172 王老师
古琴简史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18-08-03 | 149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 古琴,又称七弦琴,因为蔡邕听音辩材而制焦尾、司马相如弹绿绮以诉说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等美丽的故事而有了“焦尾”、“绿绮”之称。
  据史料记载,古琴在西周就已存在,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行,但这些琴在形制上与现代的古琴有很大差别。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古琴的形制才和现代的相差无几,之后,古琴至唐代已完全定型。
  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琴家,有师涓、师襄等宫廷琴家,也有以伯牙、雍门周为代表的民间琴家。且在秦代,宫廷就设置了乐府--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,到了汉代,乐府进一步发展,古琴艺术也随之有了很大发展,师中、司马相如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琴师。
  到了魏晋南北朝,古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。“建安七子”中的软瑀,“竹林七贤”中的嵇康、阮籍、阮咸,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宗炳、柳谐等人,都以善琴而著称于世。其中嵇康的“手挥五弦,目送归鸿”的洒脱与临刑前“广陵绝响”的悲壮,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。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有《酒狂》、《广陵散》、《嵇氏四弄》、《幽兰》……
  相比而言,隋唐时期的古琴就显得有些许落寞了,尤其无法受到当权者的喜爱,不过在文人雅士中依旧引起了广泛共鸣。著名的诗人王维、白居易、李白、韩愈、元稹等就写下了蔚为可观的琴诗、琴赋、琴文流传后世。例如,白居易的“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。古调虽自爱,今人多不弹”和李白的“蜀僧抱绿绮,西下峨眉峰。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”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。
  到了宋朝,古琴一改在唐代备受冷遇的境况,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。宋朝帝王多好古琴,并视其为华夏正统而加以提倡,如宋徽宗时期“万琴堂”的设立。因而,古琴在宋朝文人中也极其盛行。如沈遵的《醉翁吟》、刘志方的《忘机》、毛敏仲的《渔歌》等等,都是当时有名的琴曲,一直流传至今。
  明清之际,帝王能琴好琴之风不减,明朝的宣宗、英宗、怀宗等都喜爱古琴,清朝的康熙、乾隆、嘉庆也精于古琴。这必然导致朝野上下爱琴成风,因而也有很多琴谱问世,《平沙落雁》、《渔樵问答》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曲目。
  到了近现代,由于西方音乐的流入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,古琴逐渐失去了明清之际的辉煌。直到1949年以后,古琴由于得到政府的重视而又有所发展。现在,学习古琴与研究古琴的人越来越多,古琴的辉煌指日可待。
  古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,是中华文化两千年的结晶,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发扬光大。
  参考文献:《中国国粹艺术读本•古琴》